目前市场各方对2014年经济运行的分析因对《决定》及经济形势的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专家以“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中国历史第四次超级大牛市的前奏,有专家以政府债务高筑、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为中国金融危机大爆发的序曲,在不同的观点面前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福睿智库从三个方面总结了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五大风险。
一、实体经济
1、住房信息联网及房地产税可能引发住宅市场的拐点
目前中国的城市住宅供给已经超过居住的需求,大量居民购置住宅是因投资渠道较少,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而城市住宅的保值增值作用随着房价的快速上升而产生边际效应递减作用和泡沫风险,如果在住房信息联网的前提下推出存量房产征税政策,投资需求将会因为房屋持有成本的上升而萎缩,同时近几年第三方理财、QDII、期货、黄金等投资渠道逐渐打开,城市住宅作为保值增值的标的物,其唯一性的地位有所下降,未来供求关系可能发生逆转。从长期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和农村转移人口的下降将加剧这种供求失衡,房地产将面临一轮漫长的萧条周期。因此,房价拐点一旦出现,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市场)必然面临收缩,从而引起建材、汽车、家具、家电等相关行业的需求下降。
2、长期债券到期及经济结构转型将带来信用债危机
2009年是中国信用债市场的扩容高峰,当年发行的5年期债券较多,2014年,市场将迎来第一个长期债券的还本付息高峰,与此同时,随着信用风险的预期上升,货币政策收紧形成的“钱荒”对信用产品的挤压会进一步加剧。2014年将有1000亿城投债到期兑付,而且,87%的债务集中在市、县级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结构不对称,地方债平台的流动性危机随时可能发生,此外,经济结构的转型本质上也是“不破不立”的过程,随着一些僵尸企业的退出,信用债和信托产品出现违约局部风险将是2014年金融市场必须面对的大概率事件。2014,或许是中国信用债市场结束“刚性兑付”的开始。
二、金融市场
1、天量货币投放与银行业钱荒映射中国金融体系泡沫
管制下的中国金融系统,已经发展成看似巨无霸的体系。截至去年11月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45.33万亿元,同比增速达14.4%;总负债135.38万亿元,同比增14.2%。广义货币(M2)余额10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看似如此巨量的货币,却在大陆金融系统“钱荒”对比下,显示出尴尬的处境:一边是用天量来形容的货币投放,一边是银行业高喊着的“钱荒”,拆借利率飙升使高利贷直接在银行间发生。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而货币投放量比美国却高出1.5倍,位居世界第一,去年10月底,李克强总理称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是GDP的两倍,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以致破坏市场,甚至造成人心惶惶。这种状况是因为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玩“空转”游戏,没有真正地进入实体经济。这样就形成了金融泡沫,就会导致即使货币信贷再宽松,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推动的作用也不断降低。2002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只有大约20万亿元,截至目前已经膨胀到145.33万亿元,银行肆意放贷,发放出去的贷款总额已经超出存款总额,“钱荒”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2、美国QE退出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不确定的流动性冲击
去年12月18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正式启动QE退出的的计划,虽然只缩减了100亿美元的购债计划,美元指数立马创出新高,目前美国十年前国债收益率已经攀升至3%以上,长短利率的上升预期也影响了全球资本的流向。新兴国家的股市应声而跌。2014年,美国量化宽松的逐渐退出将是国际金融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带来就业持续改善,通胀温和上升,美联储将于2014年底之前完全终结QE。资产与此,美国加息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经济复苏、利率上行和资产收益率提高将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向美国,此外,欧盟和日本的复苏也会使得部分资本回流,这对中国等新兴国家来说,将形成资本外流的压力,尤其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政策改革背景下,2014年的市场流动资金供给将进一步体现外部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
三、政府债务
上个月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确2014年工作任务时首次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专家预测目前地方债可能超过20万亿,接近2012年GDP的50%。根据审计署数据,银行贷款占地方债务来源近80%。有银行业人士称,当银行流动性趋紧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是最危险的。目前地方债实际上就是借新还旧,借完银行去找信托,信托到期再找基金子公司去继续举债。在银行持续“钱荒”的情况下,产生的金融危机将引爆这颗“炸弹”。
同时,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导致的基建投资下降,也将影响钢铁、水泥等相关建筑建材行业的市场需求,加剧这些产能过剩产业的不景气。从去年8月份开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逐月下降。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地方政府考核指标的调整,政府投资的动力在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大,地方政府扩大基建投资的财政能力也受到一定制约。从以上两方面来看,2014年政府投资的力度将有可能进一步缩减。从PMI数据来看,最近3个月新订单连续下降,市场需求减弱,原材料库存最近两个月也有所下降,企业预期明显变差。供求和预期数据也在昭示2014年制造业的市场复苏形势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