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由改善性需求变为刚性需求。我国目前两大交通问题。一方面城市人口增加、汽车保有量增长导致城市交通需求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大城市道路扩建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仅靠道路扩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缓和城市交通问题,轨道交通建设需求日益迫切,并逐步由改善性需求变为刚性需求。
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呈现从中央政府主导投资向私营企业主导投资的转变。最早的北京 1、2 号线,完全由中央政府投资,之后各城市建设的轨道交通,都由地方政府投资;北京4 号线以及杭州1 号线,则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并由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的项目公司负责运营;而深圳4号线二期,则采用BOT 模式,完全由企业主导投资、建设和运营。
区域不断扩展,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巨大。我国大城市数量较多且分布广,决定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建设区域将不断扩展。预计2020 年前将新增里程6000 多公里,年均增加650公里,年均投资超过3000 亿元,其中土建投资达到1170 亿元。
二、 海外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梳理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商业性相对较弱。因此在世界各城市,一般是以政府投资占主导,部分是企业单独投资或者政府给予补助下企业投资。在欧美等国,政府资金多来自税收,通常是在某种税收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轨道交通建设维护用的资金。在日本,通常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政府通常以补贴企业的方式投资;另外轨道交通沿线的受益者也要赞助建设。而在泰国和马来西亚,受制于财政支付能力,政府往往采用 BOT 模式,因此以企业投资为主。
总的来看,按资金来源分,各国轨道交通可分为 5种投融资模式,5 种模式各具优劣。
亚洲部分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等,采用投资、建设和运营分离的模式,表现为政府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只不过具体实现形式略有不同。在此类模式下,政府将轨道交通作为准公共产品,把体制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区分开来,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减少公共财政支出。欧美国家通常采用政府投资、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模式,即政府投资+政府垄断经营。在这种模式下,所有矛盾都在体制内协调,较少出现资金不到位、设备不适用等问题。